《學法典讀案例答問題》——人工智能軟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創設虛擬人物構成侵權嗎?(虛擬現實命名規范)
- 虛擬現實
- 2022-12-25 13:15:12
- 15
開欄語
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,這是一部被譽為“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”的法典。民法典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,貫穿你我他的一生。值此民法典頒布兩周年之際,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特別推出《學法典讀案例答問題》欄目,邀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李修平、賀紅梅、崔志剛、張仲魯領讀民法典條文,并匯總梳理了貫徹實施民法典典型案例進行對照解讀,還設計了多個民法典知識問答,讓我們一起學法典、讀案例、答問題。
學起來
第九十二集
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張仲魯
《學法典讀案例答問題》欄目已接近尾聲,
本期帶領大家閱讀一則
人工智能軟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創設虛擬人物侵權案
一起來看看吧!
讀起來
人工智能軟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創設虛擬人物構成侵權
——“AI陪伴”軟件侵害人格權案
來源: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民法典頒布后人格權司法保護司法典型民事案例
簡要案情
被告運營某款智能手機記賬軟件,在該軟件中,用戶可以自行創設或添加“AI陪伴者”,設定“AI陪伴者”的名稱、頭像、與用戶的關系、相互稱謂等,并通過系統功能設置“AI陪伴者”與用戶的互動內容,系統稱之為“調教”。本案原告何某系公眾人物,在原告未同意的情況下,該軟件中出現了以原告姓名、肖像為標識的“AI陪伴者”,同時,被告通過算法應用,將該角色開放給眾多用戶,允許用戶上傳大量原告的“表情包”,制作圖文互動內容從而實現“調教”該“AI陪伴者”的功能。原告認為被告侵害了原告的姓名權、肖像權、一般人格權,故訴至法院,要求賠禮道歉并賠償經濟損失、精神損害撫慰金等。
裁判結果
北京互聯網法院經審理認為,案涉軟件中,用戶使用原告的姓名、肖像創設虛擬人物,制作互動素材,將原告的姓名、肖像、人格特點等綜合而成的整體形象投射到AI角色上,該AI角色形成了原告的虛擬形象,被告的行為屬于對包含了原告肖像、姓名的整體人格形象的使用。同時,用戶可以與該AI角色設定身份關系、設定任意相互稱謂、通過制作素材“調教”角色,從而形成與原告真實互動的體驗,被告對于案件的上述功能設置還涉及自然人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。雖然具體圖文由用戶上傳,但被告的產品設計和對算法的應用實際上鼓勵、組織了用戶的上傳行為,直接決定了軟件核心功能的實現,被告不再只是中立的技術服務提供者,應作為內容服務提供者承擔侵權責任。因此,被告未經同意使用原告姓名、肖像,設定涉及原告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系統功能,構成對原告姓名權、肖像權、一般人格權的侵害。遂判決被告向原告賠禮道歉、賠償損失。
典型意義
隨著后疫情時代互聯網產業模式的進一步創新,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不斷發展,自然人人格要素被虛擬化呈現的應用日益增多。本案明確自然人的人格權及于其虛擬形象,同時對算法應用的評價標準進行了有益探索,對人工智能時代加強人格權保護具有重要意義。
來源: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
制圖:邢巖
編輯:史梓敬
以上則為【《學法典讀案例答問題》——人工智能軟件擅自使用自然人形象創設虛擬人物構成侵權嗎?(虛擬現實命名規范)】的相關內容,更多相關內容關注i8站長網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kwidf.com/600709.html